地址:
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乙28号
Catering
中国宴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虞舜时期,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孕育,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具雏形。汉魏六朝时期,宴会在席位、陈设、礼仪以及茶点的质与量上不断演化,进入隋、唐、宋、元时期已更为规范。明、清两代,筵席有了较大的发展,更加强调席面的编排、肴馔的制作、接待礼仪和宴饮情趣,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饮食文明的种种特色。
1. 先秦时期
根据《周礼》、《礼记》等书的记载,虞舜时期已出现“燕礼”,这是一种敬老宴,每年举行多次,慰问本族耆老和外姓长者,其形式是先祭祖,后围坐,吃些狗肉,饮几杯米酒,较为简朴。进入夏朝,敬老之风尚存,还增添了“飨礼”,菜品稍多,但酒仍受到限制,依然体现尊贤的传统。夏启继位后,还在钧台(今河南禹县北门外)举行过盛宴,招待众部落酋长,扩大了筵宴规模。夏桀当政时,追逐四方珍异,筵宴渐开奢靡之风。
殷商时期,筵宴在祭神活动中得到发展。殷人嗜酒,喜好群饮,菜品已较前丰盛。那时的餐具多按1~3人席设计,除了碗、勺、杯外,其余都是共用,并且盘、饾、盆、钵的圈足与器座高度,已与席地而坐者的位置相适应,是一进步。纣王当政时,荒淫无道,搞起酒池肉林大宴,开了冶游夜宴的先河。
周朝筵宴变化甚大。由于周人“事鬼敬神而远之”,酒席名正言顺为活人而设,出现“大射礼”、“乡饮酒礼”、“公食大夫礼”等诸多名目,祭祀色彩逐步淡化。特别是接受了夏、商亡国的教训,对饮酒加以节制。同时周公制礼作乐,严格按等级制确定筵宴的规格,酒宴较前正规多了。不过,周天子的饮宴也相当奢侈,他一餐饭须准备6种粮食、6种牲畜、6种饮料、8种珍馐、120道菜和120种酱。诸侯请士大夫赴宴,也有正菜33道,加菜12道,这即是以菜品数量衡定筵宴等级的始源。
进入春秋,礼崩乐坏,士大夫也敢“味列九鼎”,席面的限制不那么严格了。这时候诸侯有筑台宴乐的风气,宴会常是通宵达旦。及至战国,宴乐更甚。《招魂》、《大招》中招祭亡灵用的菜单,客观上反映出楚地筵宴的盛况。《招魂》中的席单列出楚地主食4种、菜品8种、点心4种和饮料3种;《大招》中的席单列出楚地主食7种、菜品18种和饮料4种。它们组合适宜,衔接自然,在席面设计上跃上了新的台阶。
2. 秦、汉、魏、晋、南北朝时期
秦朝时间虽不长,筵宴也有发展,特别是咸阳和巴蜀,饮食市场繁荣,民间的婚寿喜庆酒宴都操办得较为隆重。汉初,宴饮较为简单,后来国力殷实,宴乐又蓬勃兴起,并且注重规范。此时习惯在高堂上铺设帷帐,酒筵摆在锦幕之中。从出土的文物可看到,餐饮器物由厚重趋向轻薄,多以漆器为主。那时仍是两三人席坐对饮,有侍者斟酒布菜,有乐伎表演歌舞。至于民间,礼乐宴请之风也很盛行。
魏晋时代,以晋武帝为首的西晋士族集团生活奢华,甚至有“食必尽四方珍美,一日之供,以钱二万”的人。此时“文酒之风”勃兴,曹操筑铜雀台,曹丕筑建章台和凌云台,曹植宴定乐观,张华高园林会,虽都出自以文会友、网罗人才的目的,但这些文会的雅境、雅情、雅菜、雅趣,对中国筵宴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、深远的影响。
到了南北朝,筵宴的演变出现三大特点。第一,有了类似矮桌的条案,改善了就餐环境与卫生条件;同时朱墨相间的漆器餐具大放光彩,这不仅控制了菜品的分量,而且也为摆台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,使筵宴逐步趋向于小巧雅丽。第二,筵宴的名目增多,像帝王登基宴、封赏功臣宴、省亲敬祖宴、游猎登高宴、汤饼宴、团年宴等,都呈现出各自的特色,这对中国筵宴种类的多样化是一个促进。第三,随着佛教的流行,信徒茹斋成风。在此基础上,京畿地区和江南孕育出早期的素宴,充实了中国筵宴的内容,使得中国宴饮习俗日益在丰富多彩。
3. 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金、元时期
隋朝仅有两代,酒筵承上启下,只留下“云中宴”、“湖上宴”、“龙舟宴”等少数席单,反映出隋炀帝骄奢淫逸的生活,在筵宴史上是一个过渡阶段。唐及五代,由于封建经济飞速发展,科学文化相当发达,对外交往频繁,国力空前强盛,筵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,主要表现在:
① 出现高足桌和靠背椅,铺桌帷,垫椅单,开始使用细瓷餐具。从《韩熙载夜宴图》中看到,贵族聚饮仍是1~3人一席,有丝竹佐饮,肴馔济楚,陈设雅丽,礼食的情韵较前浓厚。
② 讲究借景为用,妙趣天成。像唐玄宗在长春殿举行的“临光宴”、扬州官府举行的“争春宴”、白居易在水上举行的“游篓宴”,以及“樱桃宴”、“红云宴”、“避暑宴”等,或观灯,或赏花,或泛舟,或玩月,注重情感愉悦和心理调适,追求一种高雅的格调。
③ 唐中宗时出现大臣拜官后向皇帝进献“烧尾宴”的惯例,这种贡宴菜品多达五六十道,为宋、清两代超级大宴的调排奠定了基础。
④ 筵宴用料已从山珍扩大到海味,由畜禽拓展到异物,菜肴花式推陈出新,烹调工艺品日益精细。
⑤ 乡土风味筵宴层出不穷。孟浩然描写的襄阳村宴,李白写的安陆乡宴,杜甫写的长安家宴,后蜀主孟昶之妃花蕊夫人写的成都船宴,都是以特异的才情和浓郁的乡味取胜。
⑥ 孕育在春秋、演化在汉魏的酒令,在此时发展很快。士、农、工、商无不都以这种佐饮助兴的词令相游戏为乐,使得筵宴的气氛更为欢悦。
两宋时期,名筵更多,举其要者,便有宋仁宗大享明堂礼、宋太宗玉津园盛宴等。此类大席,很重铺排,像集英殿举行的宋皇寿筵,仅摆设就有仰尘、激壁、单帏、搭席、帘幕、屏风、绣额、书画等10余种,以饮9杯寿酒为序,上20多道菜点,演出10多种大型文艺节目,动用了数千人张罗。这时在饮食市场上,出现了专管民间吉庆宴会的“四司六局”,它们分工合作,任凭呼唤,把备宴的一切事务都承揽下来,有利于筵宴的商品化。此外,由天时的饤、饾演变而来的“看盘”,也出现在市场酒筵上,为席面生色不少;并且汴京、临安的正店大都使用清一色的银器或细瓷餐具,这种气派更是前所未有的。
元朝的筵宴,则被赋予浓郁的游牧射猎色彩和北方山林气息,其特色有三:一是菜品多为羊馔、奶食,适当铺以其他荤素材料,烹制技法也是以烧烤为主,崇尚鲜、咸,像元代大型烤肉席、全羊席都是如此。南方的酒筵尽管重视鱼鲜,但是羊、奶菜品仍占有较大的比例。二是烈酒用量甚大,多用特制的“酒海”盛装,其容量可达数石。三是在宋时“看盘”的启迪下,筵上增设小果盒、大香炉、花瓶等饰物,供酒客玩赏,使摆台艺术又进了一步。元人还特别重视祭筵,宫廷所用的祭品常由得力的大臣亲率猎队,专门捕获纯马、红牛、白羊、黑猪和黄鹿上供,敬献六酿六蒸的马奶酒,气氛庄严肃穆。此外,元代的“诈马宴”甚为特异,它由宫廷或亲王在盛大节庆时举行,摆全羊大菜,用歌舞助兴,欢聚数日。赴宴者必须穿皇帝赏赐的由回族织衣匠特制的同色“质孙服”,一日一换。
4. 明清时期
筵宴发展到明清时期,已日趋成熟,从下述四个方面展示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饮食民俗和文化风情。
(1)餐室布置富丽堂皇,进餐环境雅致舒适。明代红木家具问世之后,八仙桌、大圆桌、太师椅、鼓形凳、都被用到酒筵上来;而且桌披、椅套缝制讲究,不少都是丝绸、锦缎绣品。为了便于调排茶点、攀谈和祝酒布菜,此时多为6人席、8人席和10人席的格局,主宾、随从、陪客和主人的坐位有种种讲究。明代有对号入座的“席图”,清代在主宾背后陈放雕漆或螺钿屏风,其正面摆放大穿衣镜,以示尊重。设席地点大多是春在花榭,夏在乔林,秋在高阁,冬在温室。在台面装饰上,已由摆设装饰物发展成“看席”,隆重的则是“看席”与“吃席”并列。这时的筵宴餐强调成龙配套,常是一桌席面用一色器皿。
(2)筵宴设计注重套路、气势。明代万历年间北方的乡试大典,席面分上马宴、下马宴两种。清宫光禄寺置办的酒筵,有祀筵、奠筵、燕筵、围筵四类,每类分若干个等级。市场上的筵宴也以碗、碟之多寡来区分档次。从筵宴结构看,一般分作酒品冷碟、热炒大菜、饭点茶果3大层次,以头菜来统帅,头菜是何规格,筵宴便是何种档次。
(3)各式全席脱颖而出,制作工艺精美。根据资料记载,清代的全席有全龙席、全虎席、全凤席、全羊席、全牛席、全鱼席、全鸭席、全蟹席、全素席等数十种类别。大多数全席从头到尾只准使用一种主料,可变的仅是辅料、技法与味型。在所有的全席中,全羊席号称“屠龙之技”,满汉燕翅烧烤全席誉为“无上上品”。前者是选用羊体的各个部位分别制菜,少则用羊1头,有10多款菜,多则用羊20头,可制出108种名食。后者是扬州酒肆为接待随同乾隆皇帝南巡的百官创制的,菜品多达130余种,后来各地加以仿制,款式变化甚多。由于满汉全席通常以燕窝、鱼翅、烧猪、烤鸭4大名菜领衔,汇集了四方异馔和各族珍味,其技法偏重于烧烤,因而又名“大烧烤席”,它一般是分三日九餐吃完。
(4)少数民族的酒筵蓬勃发展,各自展现不同的民族礼俗和风情。仅据《清稗类钞》一书的介绍,就有满族、蒙古族、哈萨克族、回族、藏族、苗族的丰盛席面10多种,其中,“满州贵家大祭食肉会”、“蒙人宴会之带福还家”、“柯尔克孜人抓肉酸奶宴”等,都有汉族酒筵中不曾见过的许多习俗和菜点,是研究民族史、宗教史、民俗史、食俗史和中国烹饪史的珍贵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