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址:
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乙28号
Catering
中国的宴会文化可以追溯到大约4000年前。早期农业的发展和烹饪技术的初步形成,为宴会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;而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祭祀、礼俗、宫室和起居,则是其出现的先决条件。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,中国的早期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,中华饮食文化也从生食、热食进入了烹饪阶段。当时,先民的饮食主要依赖于渔猎所得的野生动物和水生动物,同时也有驯化的家禽、采集的野果和试种的谷物作为补充。虽然生活并不富裕,但基本能够维持温饱。炊具主要是陶制的鼎、甑、釜、罐等,使用火塘和砖灶,燃料为柴草;烹饪方法包括火炙、石燔、水煮和汽蒸,同时保留了一些生食的习惯,技术较为粗放;调味品以盐为主,有时也使用梅子、苦果、香草和野蜜,能够制作出一定数量的简单食品。这样,宴会诞生的物质技术条件就基本成熟了,先民便有可能出于某种目的将一些食品汇集起来进行简单的聚餐。
祭祀
在新石器时代,生产力水平低下,先民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理解,逐渐产生了天神旨意和祖宗魂灵等观念,从而出现了原始的祭祀活动。祭祀需要祭品和礼器,先秦时期最隆重的祭品是牛、羊、猪三牲组成的“太牢”,其次是羊、猪组成的“少牢”。这些祭品用于王室祭奠天神和祖宗。民间则简单得多,一只猪蹄或一条狗即可。礼器包括木制的饾、瓦制的钉、竹制的笾,以及青铜制的尊、俎、鼎、簋等。每逢大祭,还要击鼓奏乐,诵诗跳舞,宾朋云集,礼仪隆重。祭祀完毕,国祭时君王会将祭品分赐给臣下;家祭时,至亲好友会与家人一起分享祭品。这样,祭品转化为宴会上的菜品,礼器演变成宴会上的餐具,宴会的雏形便已形成。
礼俗
礼俗的熏陶在宴会的形成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。先秦时期的礼俗繁多,各有讲究。按照规定,行礼时必奏乐,乐起时要敬酒,如果肴馔不丰盛,便是礼节不周。轻者会被耻笑,重者可能引发争端。在家庭事务方面,春秋以来,男子成年行“冠礼”,女子成年行“笄礼”,婚嫁行“婚礼”,添丁行“洗礼”,生日行“寿礼”,去世行“丧礼”。这些仪式都需要置酒备菜,敦亲睦邻,显然它们在宴会的起源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宫室
古代的筵宴多在室内举行,设宴形式自然受到宫室条件的制约。秦朝以前,房屋大多坐北朝南,前面是行礼的“堂”,后面是住人的“室”,两边是堆放杂物的“房”。房屋建在高台之上,台下有阶梯,四周围以矮墙或篱笆。古人宴客时“降阶面迎”、“登堂入室”等礼节的出现,与这种宫室格式密切相关。按照古时的习惯,堂上的座位以南为尊,室内的座位以东为上,宫室在宴会礼仪的形成过程中关系重大。
起居
先秦时期的家具中尚无桌椅,只有床和几,餐具多为陶罐和铜鼎,形似香炉,体积较大,有的一次可煮肉五千克乃至数十千克;盛放食物的托盘叫“案”,木制,长方形,有足,仅能放一鼎,两人抬着放在筵席上。因此,先民赴宴时,实际上是“跽”在“席”上,对“案”面“鼎”而食。由于这种限制,菜点不多,一般是一人一鼎,德高望重的老人和贵族才能享受三鼎或五鼎。直到汉魏时期,在西域坐具——马扎子的启发下造出了简单的桌椅,先民才可以“正襟危坐”,从容宴客。